序号
|
成果名称
|
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1
|
基于学生中心理念的“三二X”分类培养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
学校
|
马春林、赵长林、惠鸿忠、邵怀领、胡志坚、韩丽华、王桂清、康建军、李红、黄春平、武利展、曾宪禄、由龙涛、崔吉学、张乐方、李鹏
|
特等奖
|
2018年
|
2
|
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3341”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农学院
|
王桂清、张秀省、吕福堂、刘文强、于守超、井岗、郭尚敬、翟付顺、褚鹏飞、孟喜龙
|
一等奖
|
2018年
|
3
|
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
建筑工程学院
|
崔诗才、孟昭博、张绪涛、袁立群、赵庆双、汤美安、张超、薛明琛、孙胜男、赵腾飞、苏志彬、倪振强
|
一等奖
|
2018年
|
4
|
省属院校硕士生学术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研究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于学强,刘伟,孟宪艮、刘子平、梁妍、马晓辉、邹庆国、周浩集、徐刚
|
一等奖
|
2018年
|
5
|
数字科技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
|
农学院
|
张秀省、于守超、高祥斌、郭尚敬、翟付顺、吕福堂、王桂清、井岗
|
一等奖
|
2018年
|
6
|
新时代地方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
数学科学学院
|
赵建立、李莹、夏建伟、郭文彬、范丽亚、孙忠贵、乔立山、孔旭、刘世波、刘玉波
|
一等奖
|
2018年
|
7
|
“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专业竞赛”三位一体外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外国语学院
|
刘风山、陈万会、孟令新、李静、都超、齐登红、段国华、孙厌舒、李维滨、王敬媛、崔艳嫣、朴连玉
|
二等奖
|
2018年
|
8
|
地方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化学化工学院
|
王怀生、刘军海、孔祥晋、龚树文、刘敏
|
二等奖
|
2018年
|
9
|
工程硕士应用创新型人才“分阶递进、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建筑工程学院
|
赵永生、李军生、孟昭博 、王瑾、赵庆双、郭瑞芳、赵腾飞、王英来、张胜潮、孙忠伟、张立建、么传杰
|
二等奖
|
2018年
|
10
|
基于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生物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
生命科学学院
|
付崇罗、石海英、徐伟、王金亭、王奎明、张扬、冯玮、吴广庆
|
二等奖
|
2018年
|
11
|
全方位、立体化光学课程建设与改革
|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
王文军、刘云龙、牟娟、高学喜、王新宇、刘杰、李作宏、张山彪
|
二等奖
|
2018年
|
12
|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李合亮、刘子平、唐明贵、于学强、徐东升、孟宪波、张兴华
|
二等奖
|
2018年
|
13
|
小学教育专业“协同共育反哺交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教育科学学院
|
于源溟、王平、王建峰、邵怀领、曾琳、李玉峰、陈彦垒、陈祖国
|
二等奖
|
2018年
|
14
|
研究生层次中职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文学院
|
卢军、韩涛、李中华、韩磊、赵长林、刘东方、苗菁、梁妍
|
二等奖
|
2018年
|
15
|
研究生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李华锋、刘子平、秦正为、于学强、张有军、马晓辉
|
二等奖
|
2018年
|
16
|
以工程素养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生命科学学院
|
冀芦沙、张扬、曹雪松、郭尚敬、段艳林、刘连芬、张永忠、徐伟、王琪琳、王圣惠、范树泉
|
二等奖
|
2018年
|
17
|
以培养优秀教师为目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研究生处
|
巨荣良、李中华、梁妍、赵长林、李承虎、许涛、曾琳、王建峰、于源溟、孙建华
|
二等奖
|
2018年
|
18
|
由精细到智慧:信息化支持的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优化研究与实践
|
传媒技术学院
|
高国元、张景生、于连民、赵厚福、程桂芳、秦建波、徐恩芹、王利
|
二等奖
|
2018年
|
19
|
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校研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药学院
|
董惠钧、郭尚敬、刘德芳、姜俊云、陈芳、陈坤
|
二等奖
|
2018年
|
20
|
《世界古代史》课程综合改革与实践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陈德正、李增洪、胡其柱、官士刚、倪学德、刘建峰、孙雪岩、赵少峰
|
二等奖
|
2013年
|
21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与学“四位一体”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李海英、刘卫东、陈士军、张丽、王红霞
|
二等奖
|
2013年
|
22
|
地方综合性大学“实践取向、协同培养”教师教育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
学校
|
李喆、赵长林、胡志坚、于源溟、王学臣、董文良、黄春平、邵怀领、由龙涛、李红
|
二等奖
|
2013年
|
23
|
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学校
|
赵建立、由龙涛、张朝珍、曾琳、李军、乔立山、李莹
|
二等奖
|
2013年
|
24
|
基于“精英”理念的普通高校“1335”国防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后备军官学院
|
徐传光、李玉军、赵长林、高心沛、郭文彬、陈德正、胡其柱、于学强、陈传利
|
二等奖
|
2013年
|
25
|
课程精品化,实践平台化,教学团队化: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传媒技术学院
|
张景生、高国元、王丽萍、王利、李焕芹、秦建波
|
二等奖
|
2013年
|
26
|
《非线性编辑》协同协作、模拟实战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
|
传媒技术学院
|
郭峰、李焕芹、李娟、杨葆华、高国元、徐连荣
|
三等奖
|
2013年
|
27
|
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生通用管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
商学院
|
宋士云、付景远、布茂勇、张西勇、孙金锋、于东阳
|
三等奖
|
2013年
|
28
|
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物理”分级教学体系建设—以聊城大学为例
|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胡海泉、孙长勇、王明红、阮树仁、赵汝木、张山彪、闫循领、冯文侠、梁宝龙、邓阿丽、杨效华、王国菊、高学喜、董瑞新、田振、史文贤、赵海军
|
三等奖
|
2013年
|
29
|
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文学院
|
石兴泽、刘东方、王连儒、辛业、苗菁冯庆奎
|
三等奖
|
2013年
|
30
|
基于通识教育的高校政哲管课程体系会通研究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张祥云、于学强、邹庆国、孟伟、刘子平、秦正为
|
三等奖
|
2013年
|
31
|
深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质量
|
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
齐登红、王洪月、柳锦、郭晓辉、王芳、张东坤、赵明庆、张维峰、李兆国、孙丰果、梁国杰、赵文兰
|
三等奖
|
2013年
|
32
|
土木工程专业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建筑工程学院
|
崔诗才、赵庆双、赵永生、孟昭博、汤美安
|
三等奖
|
2013年
|
33
|
应用型大学学生专业社团参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农学院
|
张秀省、邢金修、井岗、王桂清、张风平
|
三等奖
|
2013年
|
34
|
地方综合性大学“协成一贯式”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
教育科学学院
|
李剑萍
|
一等奖
|
2009年
|
35
|
以听说能力培养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基于地方普通高校的探索与实践
|
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
任连奎
|
一等奖
|
2009年
|
36
|
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文学院
|
樊宝英
|
一等奖
|
2009年
|
37
|
省属综合性大学基于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教务处
|
林建华
|
二等奖
|
2009年
|
38
|
高校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网站群的研发、建设与应用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陈德正
|
二等奖
|
2009年
|
39
|
基于行为、认知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元互补式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外国语学院
|
刘生
|
二等奖
|
2009年
|
40
|
地方综合性大学IT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机制
|
计算机学院
|
谢圣献
|
二等奖
|
2009年
|
41
|
化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
化学化工学院
|
尹汉东
|
二等奖
|
2009年
|
42
|
三位一体,能力生成: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传媒技术学院
|
张景生
|
三等奖
|
2009年
|
43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
|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
苏树厚
|
三等奖
|
2009年
|
44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邵鑫
|
三等奖
|
2009年
|
45
|
高师化学专业一级教学平台上分层次教学改革
|
化学化工学院
|
窦建民、尹汉东、王怀生、王希莲
|
一等奖
|
2005年
|
46
|
高师历史学专业综合教学改革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李 泉、张礼恒、陈德正、曹胜强、刘卫东
|
一等奖
|
2005年
|
47
|
综合性大学开放式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
教务处
|
董泉增、李剑萍、李泉、赵国强、陈传利
|
二等奖
|
2005年
|
48
|
突出现代性,强化创新性--《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数学科学学院
|
王文省、赵建立、孟广武、于增海、王廷明
|
二等奖
|
2005年
|
49
|
“阅读—写作”双向互动式高校写作教学体系建构
|
文学院
|
郭太安、王瑛、郝学华、阎增山
|
二等奖
|
2005年
|
50
|
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
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
任连奎、齐登红、王洪月、辛春雷
|
二等奖
|
2005年
|
51
|
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重心下移,构建高校教学管理新体制(优秀教学成果)
|
教务处
|
王 瑛、李 泉、 赵国强、陈传利、都 超
|
三等奖
|
2005年
|
52
|
以“课程群”为核心的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教育科学学院
|
赵富才、赵长林、王学臣、孙建华、李义军
|
三等奖
|
2005年
|
53
|
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提升物理教师的职业素养
|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王崇光、赵汝木、杨效华、李慧川
|
三等奖
|
2005年
|
54
|
以企业家素质培养贯穿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探索(优秀教学成果)
|
商学院
|
狄景山、丁子信、宋士云、巨荣良
|
三等奖
|
2005年
|
55
|
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讨研究(优秀教学成果)
|
传媒技术学院
|
李焕勤、杨凤梅、郭 峰、高国元、赵 勇
|
三等奖
|
2005年
|
56
|
基于WEB的数据库技术与教学模式研究(优秀教学成果)
|
计算机学院
|
左风朝
|
三等奖
|
2005年
|
57
|
高师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教务处
|
董泉增、王庆功、赵长林、王昭风、赵国强
|
一等奖
|
2001年
|
58
|
化学教育专业实验课程结构、内容改革—《大学实验化学》的研究与实践
|
化学化工学院
|
刘道杰、马春林、张子红、姚树坤、窦建民
|
一等奖
|
2001年
|
59
|
面向21世纪高师思政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创新
|
政法学院
|
王庆功、丁子信、郭庆堂、孔繁军、王金岭
|
二等奖
|
2001年
|
60
|
深化教学改革,搞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
|
校办
|
董泉增、苏树厚、王庆功、丁祖豪、 李秀英
|
二等奖
|
2001年
|
61
|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李泉、傅永聚、王云、江心力、马亮宽
|
二等奖
|
2001年
|
62
|
高师英语专业素质培养与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
|
外国语学院
|
马泽生、刘生、王相水、樊肇昌、肖健壮
|
二等奖
|
2001年
|
63
|
书法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
美术学院
|
于茂阳、刘宗超
|
二等奖
|
2001年
|
64
|
计算机实验教学及其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
计算机学院
|
曹德范、许艳丽、于波、李寰 、张怀伟
|
二等奖
|
2001年
|
65
|
面向21世纪高中物理师资培养规格研究与实践
|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王伯运、杨国藩、张法、王崇光、张山彪
|
二等奖
|
2001年
|
66
|
《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教材)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陈德正
|
二等奖
|
2001年
|
67
|
公共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的整体改革研究
|
教育科学学院
|
赵富才、李先锋、王学臣、马开剑、 李继宏
|
三等奖
|
2001年
|
68
|
面向21世纪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验研究
|
体育学院
|
宋廷山、高桂银、孙玉堂、张雪临、 田坤
|
三等奖
|
2001年
|
69
|
汉语应用语言学课程教材开发建设
|
文学院
|
陈黎明、林化君、孙洪军、刘静敏、 唐雪凝
|
三等奖
|
2001年
|
70
|
高师中文专业教学体系建构
|
文学院
|
韩立群、孙慎之、郭太安、刘树山、孙进增
|
一等奖
|
1996年
|
71
|
高师宏观调控型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
教务处
|
程玉海、 徐玲、胡海泉、谢圣献、李 磊
|
一等奖
|
1996年
|
72
|
高师化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综合改革
|
化学化工学院
|
刘道杰、张子红、王大奇、付尚奎
|
二等奖
|
1996年
|
73
|
高师理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谢星海、张法、李新海、王崇光、李丽华
|
二等奖
|
1996年
|
74
|
高师本科英语教育专业总体培养模式
|
外国语学院
|
张德禄、张合生、贺凤鸣、杨再祥
|
二等奖
|
1996年
|
75
|
《心理学简明教程》
|
教育科学学院
|
基础部
|
三等奖
|
1996年
|
76
|
高师体育专业教学原理的规范化
|
体育学院
|
体育系
|
三等奖
|
1996年
|
77
|
高师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
|
文学院
|
韩立群、徐玲、孙慎之、刘树山
|
一等奖
|
1993年
|
78
|
心理教学的综合改革
|
教育科学学院
|
刘大文、赵富才、李先锋
|
二等奖
|
1993年
|
79
|
开设近代化学实验课的探索
|
化学化工学院
|
王大奇、邹立壮、 牛美菊、李大成、王晓玲
|
三等奖
|
1993年
|
80
|
系统化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施
|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范汝盐、刘维、宫培岚 、史舒人
|
三等奖
|
1993年
|
81
|
中学语文教师培养规程
|
文学院
|
韩立群、徐玲、孙慎之、钟美兰、 单立恰、姜启、刘 明、曹桑
|
一等奖
|
1991年
|
82
|
微型化学实验研究
|
化学化工学院
|
王俊礼、刘颖、周立国、窦建民
|
二等奖
|
1991年
|
83
|
电磁学课堂教学改革
|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肖成章、杨凤梅
|
三等奖
|
1991年
|
84
|
改革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
数学科学学院
|
杨子胥
|
二等奖
|
1989年
|
85
|
中学数学教材与教法改革
|
数学科学学院
|
汪德营、倪炳华
|
二等奖
|
1989年
|
86
|
以系统理论思想指导光学教学——重点讲授、自学实验研究二维一体教学法
|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
范汝盐、史舒人、 肖成章
|
二等奖
|
1989年
|
87
|
大学英语的教学与管理
|
校办
|
韩明岱、李喆
|
二等奖
|
1989年
|
88
|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立足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党办
|
许敬之、王昌松、孟宪磊
|
二等奖
|
1989年
|